乐鱼足彩官网-德甲三后卫球队排名德甲中后卫妖人
言文在众人眼中向来是严肃而方正的,现代的教学方式更是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,让它变得难以捉摸。《文言文那些事儿》借鉴了当年明月老师所著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写作笔法,以教材及考试中文言文篇目为范本,力求将文言文讲的通俗幽默,让文言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。以下为详细内容:
一句话掌握所有虚词-文言虚词
上回书结束后有读者朋友询问:为什么上回课程又是番外篇?番外篇与正式篇的区别在哪里?诚实地说,番外篇这个词语我是借用了时下盛行的网络剧中的名词,所谓番外篇就是脱离课程主线而去讲另外的内容的篇目,就好像我在长跑过程中偶尔给大家吼上一嗓子歌曲一样。《文言文那些事儿》系列课程的主线是文言文相关的学科知识,这知识体系我不敢胡言。而番外篇主要是讲述我对于文言文学习方式的一些看法,属于一家之言。望众位知悉。
书归正文,这次是正式篇,所以上接的是正式篇内容。上回书我们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以及虚词的分类,同时也提到了中学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只有18个虚词,上回书我也给这18个虚词亮了相。这次课程它们是主角,所以再次让它们出个镜:而、 何、乎、乃、其、且、若 、所、为、 焉、也、以、因、 于、与、则、者、之。
相信大部分朋友看完这18个主角的名字是记不住的,平时我们所看的一场好戏往往就一两个主角,这一下突然上来18个演员,都说自己是主角,大家一下就懵了,说不定马上就要退场。就好像正看着《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》,突然告诉你七个小矮人才是主角,让你记住这七个小矮人的名字,估计大家就要骂人了。
为了避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情况出现,本人投机取巧,编了一句口诀用来记住这18个虚词。另外,说起口诀,那可是快速记忆的一项法宝,最成功的口诀莫过于用来记忆金庸作品的那副对联形式的口诀了: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一下就记住了金庸的所有作品的名字,因此以后遇到记忆困难的时候不妨试试口诀记忆。
回到正文,这虚词口诀是我将18个虚词顺序重新排列,从而成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,各位朋友请上眼:之乎者也,所为何焉?若以其因,则且而乃与于。
我猜有的朋友看到这句口诀的第一反应就是数数这口诀是不是18个字,相信看到这句话你们也已经数完了。那我就解释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方便大家记忆。
“之乎者也”这四个字已经成为了文言文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代言人,所以在这句话中我们就理解为文言文的意思。“所为何焉?”,意思就是“是什么玩意儿呢?”,加上前面的“之乎者也”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问句:文言文是个什么玩意儿呢?后面半句就是答案了,“若以其因”,意思是“如果从它的成因来看”,这几句都很好理解。
最后这“则且而乃与于”要重点解释一下了,要知道这18个词都是虚词,所以要把它们凑成一句语意完整的话是不可能的,因此我只能使用一些手段了。这句话我用了谐音的手法,说的更高端一点就是运用了“通假字”的手法。
“而”通“尔”(文言文中确实是有这种用法的。),“乃”通“奶”,“与”通“语”,“于”通“余”(这三个通假字纯属我个人瞎掰)。这样一通假,“则且而乃与于”就变成了“则且尔奶语余”了。
那就很好理解了,“尔“是“你”,“余”是“我”,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“那么就姑且当做是你奶奶跟我说的话吧”。首先声明,这句话没有半点骂人的意思。在第一节课程《文言文是什么玩意儿》中我提到过,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语的形式来记录口头语内容的一种文体,所以是古人说的话。虽然“奶奶”还没达到成为古人的地步,但也是前辈老者了,这里我们就姑且把“奶奶“当成古人的形象代言人。
因此,“之乎者也,所为何焉?若以其因,则且而乃与于。“这句口诀的意思就是:(你要问我)文言文是个什么玩意儿呢?如果从它的成因来看,就姑且当作是你奶奶(古人)跟我说过的话吧(具体情境见下图)
虽然这句口诀显得有些玩笑的意味,但比起有的同学记忆英语单词而让全家逝世的情况(Bus是“爸死“,Yes是”爷死“,Girls是”哥死“,Miss是”妹死“,School是”死光“),我们这句口诀实在不足为道了。大家能记住这18个虚词就好。
至于这些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,实际上这方面的资料已经有人整理过了。我就只能拾人牙慧了,由于篇幅限制,我这里就把“之 “这个经典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罗列出来,更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在”一起学语文“平台回复”虚词“这个关键词,平台会推送所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(平台十分强大,一下记不住也没关系,可以随时调出来查阅)。话不多说,来看看”之 “的详细用法与意义。
【之】(一)代词
1.第三人称代词,他、她、它(们)。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。
①太后盛气而揖之。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。(之:我)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,而公子数存之。(之:我)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④且公子纵轻胜,弃之降秦,独不怜公子姊邪?(之:我)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⑤然语之,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。(之:你)(《与妻书》)
2.指示代词,这,此。
①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(前一个“之”,这样。后一个“之”,它。)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③之二虫又何知。(《逍遥游》)④均之二策,宁许之以负秦曲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(二)助词。
1.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的”,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。
①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,臣而思报君之仇。(《勾践灭吴》)
2.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
①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②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,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。(《勾践灭吴》)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。
3.放在倒置的动(介)宾短语之间,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。
①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(《师说》)②譬若以肉投馁虎,何功之有哉?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③诗云: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”—夫子之谓也。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4.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,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。
①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(《劝学》)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(《屈原列传》)
5.用在时间词或动词(多为不及物动词)后面,凑足音节,没有实在意义。
①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②余扃牖而居,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(《项脊轩志》)③顷之,烟炎张天。(《赤壁之战》)
(三)动词,到……去。
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?(《归去来兮辞》)
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(《逍遥游》)
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,王见之,曰:“牛何之?”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④卒之东郭墦间,之祭者,乞其余;不足,又顾而之他。(《齐人有一妻一妾章》)上回书我们说过虚词用法是多变的,它们就相当于排球比赛当中的“自由人“一样,哪儿需要它们,它们就去充当某种角色,缺前锋打前锋,缺后卫就打后卫(我也不知道排球是否有这个位置,只是打个比方)。所以一个词会有多种词性,甚至有时会跨界去充当实词,上文“之”字的用法就囊括了代词、助词、动词三种词性。而这些用法这是我们记忆的重点。而要记住具体意义是很难的,因为虚词的具体意义,要放在句子的语境中灵活翻译,大家在记忆时要注意结合经典例句,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相关句子(很多文言文都是要背的),在背诵课文的同时记忆其中虚词的用法,一箭双雕。
关于虚词的课程我们也就到此为止,下回书的内容将由词语扩大至句子,讲述文言文中的相关句法,我们下回再见。
(更多信息,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:深圳名校通,微信号:szmingxiao)
发布评论